“全球经济一体化势不可挡,做百年亨通,没有国际化肯定做不成。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争夺品牌、技术、人才的制高点,是行业领军企业的必然选择。今天你不参与国际化,明天就会成为别人国际化的一部分。”
他,曾是一名雷达通信兵,带着通信情结与梦想回到家乡,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民营光纤光缆厂;
他,十年如一日,坚持创新发展,如今,创办的企业已是中国光纤光网、电力电网领域规模最大的系统集成商与网络服务商,进入全球光纤通信前3强,光纤全球占有率超过15%,到2018年,有望成为光纤通信全球第一。
他就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时代楷模”、全国劳动模范、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中国十大慈善家等荣誉的获得者——亨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崔根良。
从退伍兵到行业领军人
崔根良出生于1958年,和同时代出生的企业家的经历相似,自小生活在农村。父母都是江苏七都县里最普通的农民,他们几乎一辈子都没出过远门,在村里踏踏实实地耕作、生活。
虽然父母都没什么文化,但是崔根良的父母却很支持他读书。希望他能够有学问有出息,走出农村。在崔根良的努力下,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中学。毕业后,当很多人都认为他会接着苦读,继续学业的时候,崔根良却决定去部队当兵。
1976年,经过应征体检和严格政审之后,崔根良成为了福建前线某部队的通信兵。艰苦的部队生活让崔根良坚定的品格显露无遗。崔根良的战友们这样评价他:“能吃苦、坚韧、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没过多久,崔根良以优异的表现得到部队领导首肯,当上了班长。
5年的军旅生涯,崔根良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优秀班长、模范共产党员。然而,他一直没有停止读书,在部队里仍然将学习的好习惯坚持了下来。
1982年,24岁的崔根良退伍返乡,回到七都老家,成为当地一家做化纤织造的乡镇企业的员工。
进厂仅半年,工作成绩优秀且还带有些书生气的崔根良很快得到厂领导的重视,被任命为七都化纤织造厂的销售厂长。4年后,即1986年,凭借过硬的知识和能力,崔根良业绩突出,被提拔为七都丝织服装厂、吴江乳胶厂两厂厂长。可以说,1986年是崔根良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
通过几年生产经营工作的磨练,1991年,崔根良临危受命,接手了仅有破旧设备及负债百万元的乡农具厂,创建了一家名为“吴江市光电通信线缆总厂”的企业。他的全部家当是,几百平方米的破旧厂房、几台老掉牙的设备、一台报废的铁炉,还有120万元债务。这家号称总投资380万元的电缆厂,实际上真正到位的资金只有100多万元。
面对“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市场、四无人才”的窘境,崔根良却说:“厂穷,志不穷。”崔根良喊出了“四敢”的口号,“敢攀高峰,敢创大业,敢为人先,敢争一流”。
有着通信兵经历的崔根良,敏锐地感到中国信息化时代即将来临,通信行业大有可为。他通过让对方参股和技术支持的方式,与江苏省通信线缆总厂合作,“借鸡生蛋”,当年投产就创利税87万元。
1992年,中国光纤通信还处于商用化萌芽期,崔根良就洞察到了未来巨大的空间。他费尽周折,最终找到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合作,实现“借梯登高”:双方合资兴建长江光缆联合公司。这个合作既解决了技术人才问题,还填补了江苏省光缆项目的空白。崔根良随之组建了吴江市光电通信线缆总厂。
这年春天,当人们还习惯于“跑单帮”搞销售时,崔根良已经在琢磨如何整合资源、搭台唱戏了。
为抢抓市场,1992年至1995年间,崔根良连续策划了广州、海南、桂林、西安订货会,开创了乡镇企业开订货会的先河。其中,轰动业界的“广州订货会”邀请了150个邮电单位参加订货,一举签下5000多万元的销售合同。崔根良通过这次订货会拿到了订单,结识了朋友。在1993年上半年,企业便实现产值1.2亿元,利税突破1500万元的大关。
1993年,崔根良与日本妙香园株式会社合资创办吴江妙都光缆有限公司,并从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芬兰、奥地利等国家引进几十台(套)先进生产流水线和检测仪器,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流水线,突破了乡镇企业先建设后改造的思维定势,成功实现了“借船出海”。
从“借鸡生蛋”“借梯登高”,再到“借船出海”,崔根良用三年时间,实现了企业发展的三级飞跃。1994年3月,吴江市光电通信线缆总厂正式更名为江苏亨通集团公司。1995年底,亨通集团的通信电缆产销量跃居全国第一,这一纪录连续保持了11年;光缆年产销量跻身国内同行前5名,此后排名稳步上升,至2003年,光缆产销量居国内第二。
1996年,亨通历经近一年谈判,以500多万美元成交价一次性收购马来西亚在华独资企业,开创了“老乡吃老外”先河,轰动全国。
1998年,伴随着全国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启动,崔根良又一次抓住机遇,快速切入电力电缆领域。不到10年时间,亨通完成了从单一通信线缆产品向光缆、同轴电缆、电力电缆等产业的跨越,搭建起亨通线缆王国的产业格局。
进入21世纪,亨通产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崔根良通过合作相继在上海、沈阳、北京、南通、成都、张家港等地建立产业基地,逐步完善了在国内的产业布局。2001年,面对全球通信产业步入低谷期,崔根良提出“打造完整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发展策略,毅然决定投资研发光纤项目,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并靠自身研发的装备,实现了一次又一次低成本扩张。
2003年,亨通光电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2004年,亨通作为线缆行业首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同年,亨通光电荣膺“中国驰名商标”;2005年,亨通成为中国光电缆行业“最具品牌影响力企业和金牌企业”“亨通光电”牌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2006年,旗下的线缆科技在新加坡上市;2010年,又在香港挂牌上市,成为国内线缆行业唯一拥有两家上市公司的企业。
从创新经营到研发核心技术
亨通的稳健发展,离不开崔根良对于通信行业技术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然而,对于科技领域的企业而言,没有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那就意味着企业的命运永远不由自己掌控。亨通的技术研发之路,崔根良也是走得异常艰辛。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崔根良发现自己已陷入层层包围中,做光缆的光纤材料被几个外国人掌控着。崔根良梦想跟他们合作、以突破重围。三年间,他往返日本、美国、法国等数十次考察谈判,无果而终。
外国人把控着技术,做企业就处处受制于人。不服输的崔根良决心自己干。他不靠外援,凭借自身力量进行自主研发,用18个月的时间,终于拿下了光纤拉丝技术。自己团队的研发成果,给崔根良以极大的信心和鼓舞。
然而,好景不长。生产光纤的上游材料——光纤预制棒仍被少数巨头垄断。光纤预制棒是整个光纤通信产业链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产品,光纤通信产业链利润的70%在光棒,但光棒技术长期被日美所垄断,国内90%以上光棒需要进口。13亿中国人对光纤的需求量超过全球50%,如此大的需求量,在我国却还不能独立研发生产。这让崔根良很是不甘。
在论证亨通要不要上光棒研发项目时,有院士说,国内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光棒,30多年里国家花了不少钱,最终这个技术还是没能拿下。研制光棒等于烧钱,什么时候能搞出来我们心里都没底,这个项目无论是国家投资推动,还是企业投资尝试,都没有成功过。亨通技术力量肯定不能跟国家院所比,要拿自己口袋里的钱去搞研发,风险很大不说,时间上也耗不起,亨通没必要冒这个险。
崔根良却坚定地说:“专家们的担心都能理解,但对国家来说,落后就要挨打;对企业来说,落后就要受制于人。办企业,就要有骨气、有志气。谁都不去搞,中国光通信产业看别人脸色,必然丧失主动权。亨通砸锅卖铁也要上!”
项目投资大、风险高、搞不好身败名裂,崔根良给研发团队鼓劲:“创新要有冒险精神,投几个亿、十几个亿搞研发,这个学费我们交得起!如果研发失败,责任在我;一旦成功,功劳归你们!”
1500多个日日夜夜,从装备、工艺、配方到技术方案,全部从零开始。实验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研发成员始终处在希望与痛苦的煎熬中。为了不给大家压力,四年间,崔根良未到过一次研发车间。终于有一天,研发负责人把崔根良请到现场,是因为亨通自己研制的光棒成功了。这项技术结束了国外垄断的历史,亨通成为中国唯一拥有这项世界级核心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企业。这项技术宣告了,中国不但拥有该领域的世界话语权,同时也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
随着科技成果产业化,这项技术将中国光纤价格从每芯公里1200元,拉到60元,光纤网速、带宽也呈几何级倍增,为宽带中国战略的提前实现,为维护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中科院原院长路甬祥院士评价说:这是中国自主创新的典型案列,是民族企业的骄傲!
2016年,亨通自主研发的超低损耗光纤入围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重大项目。亨通“超低损耗光纤”是基于陆地和海洋光通信以及监测等干线需求而开发的新一代高速大容量长距离通信光纤,将解决我国通信领域关键基础材料受制于国外的重要难题,是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为国家信息产业、电子商务产业、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材料安全保障,支撑“宽带中国战略”与“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目前,亨通超低损耗大有效面积光纤已成功应用于中国联通陆地干线“哈密-巴里坤”工程,成为世界范围内首次将其应用于陆地超长距离传输的领先企业。同时,该光纤打破了我国海洋光纤依赖进口的局面,并走出国门,成功服务于国际海缆通信工程。
亨通一路走来,立足光纤通信产业,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完善“光棒——光纤——光缆——光器件——光网络”的光纤通信全产业链,瞄准产业尖端前沿,布局量子通信、光纤感智及物联网技术应用、大数据与网络安全、智慧社区等领域,保持对未知领域创新的敬畏和持续研究,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
目前,亨通集团位列全球光纤通信前3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生产的光纤产量每天绕地球4圈多,占全球15%的市场份额。面对如潮的褒奖,崔根良没有丝毫懈怠。他认为,成绩已属过去,未来从零开始。亨通有今天靠的是创新,亨通的未来更须创新。没有创新企业寸步难行,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
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
崔根良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势不可挡,做百年亨通,没有国际化肯定做不成。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争夺品牌、技术、人才的制高点,是行业领军企业的必然选择。今天你不参与国际化,明天就会成为别人国际化的一部分。”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市场需求持续下滑,国内很多企业选择此时退出国际市场,但崔根良却说:“国际市场打的是攻坚战,别人退出之时就是我们进入之机。”为此,他反其道而行之,加大力度引进国际化人才,加快在全球市场的布局,加强对国际市场的培育和开拓。
2010年、2011年亨通国际业务量连续两年实现同比增长100%以上。2012年4月,亨通海外首家研发产业基地在巴西开工建设,为亨通产业全面进军国际化掀开了序幕。
目前亨通集团已在海外建立9家研发产业基地,在34个国家设立海外技术营销服务分公司,在119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海外商标,累计业务覆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完成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布局,已成为全球光纤通信、电力传输领域的主力供应商。
崔根良说,在“走出去”的历程中,亨通迈出了市场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品牌国际化“三步曲”。“实践证明,我们走出去的‘三步曲’路子走对了,为亨通打开全球市场发展空间,实现国际化探索出新路子,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成绩来之不易,充满着艰辛坎坷。”
为加快亨通国际化进程,崔根良提出了“三个五”的国际化战略,就是50%以上产品销往海外、50%以上资本为海外资本、50%以上人才为国际化人才。并围绕“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成就国际优秀企业”发展总纲,全力推进四大战略转型,要从生产研发型企业向创新创造型企业转型、产品供应商向全价值链集成服务商转型、制造型企业向平台服务型企业转型、本土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转型。
崔根良表示,未来10年,是亨通布局全球发展的10年。看着世界地图做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全面实现全球化运营的国际化知名公司。
崔根良信心满怀地构思着未来的亨通梦——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成就国际优秀企业。目前,亨通正以3年战略规划为主线,全力推进“四大转型”,加快全球化运营和产业布局,“十三五”末将努力打造成为千亿级高科技国际化公司。
民生是心中永远的牵挂
崔根良常说,做企业等于做人,一定要常怀感恩之心。企业小的时候是个人的,做大了就是社会的。亨通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现在亨通的事业做大了,回报社会也是应该的。
作为制造型企业,亨通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谈到环境保护,崔根良认为,经营一个企业,要坚守一份共同责任,那就是要把企业办成对环境、对社会、对子孙负责的一个绿色企业,这是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对环境有影响的产品坚决不做,用牺牲环境换来的钱坚决不赚,树立对污染“零容忍”发展理念,用实际行动保护好我们自己的家园。2016年,亨通新一代绿色光纤材料实现颠覆性创新。这项技术改变了传统光棒的合成技术工艺路线,彻底消除生产过程的轻度污染,亨通也因此成为继美国康宁之后中国第一家、全球第二家拥有这项颠覆性技术的企业。新一代绿色光纤材料因其“零污染”绿色制造,被工信部2016年授予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
除了关注环保,崔根良的慈善事迹也一直为社会各界称赞。
亨通创办时曾是福利企业,招收了不少残疾人员工。看着行动不便、生活困难的残疾员工,崔根良下定决心,“今后一定要帮助残疾人群体。”迄今为止,亨通已累计安置2700多名残疾人就业。不仅如此,亨通还为吴江全区1100多户困难残疾人家庭捐赠了液晶电视、洗衣机、冰箱三大件,让他们也过上现代生活。
从1992年起,他总会亲自或委托人前往七都镇敬老院,为孤寡老人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20多年从未间断;无论在汶川大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等救灾赈灾中,还是在关心江西革命老区的敬老事业和希望小学建设上;无论在云南困难家庭先心病患儿救治、重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还是在家乡公益事业建设、弘扬社会公德美德、激发社会正能量上,崔根良都热心参与,慷慨解囊,彰显了当代民营企业家的赤子情怀。
为推动慈善事业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运作,2011年,亨通集团在国家民政部注册了江苏省首家民企发起的非公募“亨通慈善基金会”,针对全国老、少、边、穷地区和贫困家庭、弱势群体开展扶贫、扶智、扶残、扶弱等精准扶贫项目,把扶贫脱贫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截至目前,扶贫足迹遍及云南、贵州、四川、新疆、西藏、陕西、江西等全国19个省区,唱响了民营企业家献身脱贫攻坚的时代凯歌。
党的十八大以来,崔根良积极响应中央“精准扶贫”号召,不计个人得失、不图任何回报,真扶贫、扶真贫。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等方式,积极助力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2018年9月13日,第十届“中华慈善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崔根良应邀参加会议,并被授予第十届“中华慈善奖”捐赠个人奖,这是亨通集团继获得第6、7、8届“中华慈善奖”后,第四次获此奖项。
时至今日,崔根良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一碗白粥,一些咸菜,一只咸鸭蛋,是崔根良最喜欢吃的早饭,30多年来的饮食习惯一直没有变,正如他朴素的百姓情怀:“民生将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